行业新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时间:2025-05-09 23:58:41 作者: 刀锋平台

  4月27-28日,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轴承行业产学研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成功举办。来自行业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30家单位的50余位专家代表齐聚西安,围绕轴承行业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刘桥方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军教授对参加会议的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洪教授指出,当前我国轴承行业正处于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亟需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瓶颈。实验室将充分的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协同企业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大会包含问卷调查、讨论发言、委员聘任、现场参观等环节。重点实验室闫柯教授汇报了轴承行业产学研发展问卷调查情况。闫教授详细阐述了调研问卷的设计背景、核心内容及总体调研情况,重点突出了轴承领域的“行业痛点”和“技术需求”,分析了现存技术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自由发言讨论环节,来自人本、天马、洛轴、瓦轴、轴研所、轴研科技等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0余位总工程师以及河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企业典型产品难题等积极建言献策,内容涵盖高性能轴承材料、智能检测技术、绿色制造工艺等前沿方向。参加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轴承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部件,其技术突破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讨论期间,企业与高校专家深入探讨了超精密加工、数字化仿真、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实验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周宇理事长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特别指出会上提出的技术创新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具备极其重大的实践价值;其次,周理事长深入分析了当前轴承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要把握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方发展趋势,并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呼吁全行业加强协同创新,一同推动中国轴承产业迈向高端。随后,大会隆重举行了专家委员聘任仪式。周宇理事长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32位权威专家颁发聘书,正式聘任他们担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轴承产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此次聘任标志着轴承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为构建高水平行业智库奠定了坚实基础。技术研讨交流后,与会学者与产业嘉宾前往参观“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万少可副教授向产业代表详细的介绍了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及取得的前沿成果。与会嘉宾对西安交通大学在轴承领域的科研实力及做出的突破给与了高度肯定,并对实验室未来的平台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公开征集对《电线电缆通用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电线电缆通用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予以公示(见附件1),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25日。如对拟立项标准项目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填写《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见附件2)并反馈至我司,电子邮件发送至邮件主题注明: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公示反馈)。联系电线.《电线电缆通用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2.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司2025年4月25日

  国有企业是辽宁振兴最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决战决胜之年,辽宁国企如何扛起振兴“龙头”重任,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在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中发挥出突击队、攻坚队的作用?近日,在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发布会上,辽宁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发布了辽宁省国资国企打好打赢决胜之战的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对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等做了详细介绍。开年以来,辽宁国资国企统筹推进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合作,一季度,省属企业营收规模稳步增长,总利润同比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1%,实现首季“开门红”。发布会上,辽宁省国资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说,今年,辽宁国资国企将锚定主要运行指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的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稳增长,狠抓项目建设,实施精益化管理,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确保辽宁省属企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提档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固投项目105个,计划投资370亿元。加快推进内蒙古锡林郭勒二号矿项目、风电光伏资源开发等项目建设,推动京哈改扩建、本桓、凌绥、台黑4条高速公路提前竣工通车。同时,做大项目建设“蓄水池”,谋划储备一批具有较大成长潜力、预期收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常态化监测分析省属企业营收结构、债务结构等情况,开展带息负债结构优化、应收账款清收、“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等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持续深化亏损企业治理。深入实施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3年行动,健全对口包保推进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重点企业扭亏。对连续三年未实现扭亏的企业,及时进行剥离处置,进一步夯实稳增长基础。持续强化违规治理。持续推进经营管理18个方面明显问题集中整治,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追究问责,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全级次穿透式监管,对高负债企业强化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双控,努力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方面,坚持以改革方法促进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面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活力。扎实推进“一企一策”改革。全面落实辽宁省属企业“1+3+2+N”一企一策改革发展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组后企业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快速推进股权划转、工商变更等重组后续工作,同步推进组织、业务、人员、文化的“整合、融合、化合”,线。全省“一盘棋”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着力调整存量结构,推进辽宁省、市、县国有企业间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全省区域内优化配置资源。着力优化增量投向,加快构建“辽宁国资基金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壮大清洁能源、磷虾科技、无机非金属材料、低空经济动力电池、防爆电机等战新业务。推动数智技术集团、先进装备制造等公司实质性运营。持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动真碰硬深化“三能”机制改革攻坚,确保年底前高质量完成9大攻坚战、27项重点任务和55项具体指标,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兑现和取得实效,全方面实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推动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试点企业建立市场化薪酬制度,合乎条件的企业规范实施中长期激励。科学技术创新是赋能国有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力量。据介绍,辽宁国资国企将坚持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生态构建一体推进,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不断的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三维创新”顶层设计。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卡点、堵点、难点,加大攻关力度,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近期要对省属企业“三维创新”开展“揭榜挂帅”,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壮大对冲传统产业下行影响。深入实施科学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体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大多元化研发投入,推进功能材料、新型储能、新一代动力电池、南极磷虾科技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分享机制,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促进科技和产业“双螺旋”提升。完善场景驱动“揭榜挂帅”机制。组织辽宁省属企业发布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场景,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组织“双向揭榜”,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推动央企与地方国企共建“场景实验室”,开放供应链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通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深入实施辽宁国资“拥抱AI”专项行动。加快构建辽宁国资云,打造AI算力平台、区域算力一体化网络站点平台。推动首批11项AI应用场景形成商业闭环。聚焦智能运维、数字孪生等领域,深度挖掘并定期公布辽宁省属企业转型升级和国资监管的应用场景。在深化央地合作方面,辽宁国资国企将多领域多维度创新央地合作模式,谋划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和政策要素供给,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央地合作走深走实。在“落”上出实招,以重点项目助力全面振兴。建好用好“央企之家”和央地合作项目服务保障平台,动态更新“两库一清单”,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核心问题,推动存量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及达产稳产。重点推动285个总投资1.56万亿元的省级央地合作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营口海上风电、中能建沈阳绿色燃料基地、招商局大连太平湾风电母港产业园及海上风电等项目落地开工。在“链”上求合作,以产业对接促进融合发展。持续开展共链工程,快速推进央地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建设,发挥央企产业链链长地位优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链上会”、技术攻关“链上跑”、资源共享“链上通”,形成产业的“链式”反应,提升本地配套率。在“谋”上下功夫,以市场化方式建立央地合作长效机制。发挥央地合作驻京工作组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产业投资公司、投资基金、金融机构等投资机构,统筹筛选优质谋划项目,建立市场化对接撮合机制。拓展巩固辽宁振兴发展基金成效,充分的发挥基金资源和资本作用,聚焦产业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以投促引助力产业落地,助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5月6日,东莞市紧固件行业协会会长刘远平、秘书长郭成辉等领导走访会员单位深圳全升昌实业有限公司,进一步探索企业未来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加强协会与会员联系,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深圳全升昌实业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宝安区,2017年成立,主要是做机械加工金属表面处理,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及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于3C电子、汽车、医疗、新能源及光伏行业等,凭借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经验,树立良好口碑。走访中,全升昌实业负责人详细的介绍了公司发展历史、核心产品、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情况。协会领导听取后,深入生产车间当地考验查证,与一线员工交流,肯定了公司在技术创新与质量把控方面取得的成绩。双方围绕紧固件行业市场形势、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发展问题挑战展开深入探讨。协会领导表示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资源,为会员单位提供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技术上的支持平台,助力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此次走访增强了协会与会员单位间的沟通信任,为协会更好服务会员、推动行业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协会将持续开展会员走访活动,关注会员需求,促进会员单位合作共赢,助力东莞市紧固件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4月27日,阳江市紧固件行业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在理事长苏文章主持下隆重召开。会长、副会长、理事及企业代表悉数到场,共同回顾过去半年工作成果,探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并部署2025年工作规划。会上,秘书长高晓卫强调协会紧密围绕宗旨与年初工作规划,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上下游企业联系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形成完整高效产业链。常务副会长兼财务长张运江详细汇报2024年9月-2025年3月协会财务情况,表示通过加强收支管理和优化费用结构,协会财务稳健运行,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会长陈升山展望2025年,称将围绕为会员客户服务、提升协会影响力、践行社会责任三大核心目标开展工作,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对外合作、推进公益事业等举措,增强会员凝聚力,提升协会引领地位。会议发布2025阳江紧固件协会海外参访团计划,旨在助力会员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阳江紧固件产品走向世界。针对会员企业融资难题,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阳东支行为公司可以提供多样化融资产品和服务,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升级技术设备、拓展市场渠道。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江中心支公司强调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并部署2025年安全工作,强化意识筑牢安全防线,保障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为行业稳定发展营造安全环境。协会创始会长严刚与执行会长严光明站在行业发展的策略高度,作出工作部署指示,为协会工作有序推进指明路径。此次理事会的召开为协会发展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协会将带领会员企业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开创阳江市紧固件行业协会发展新局面。

  一季度,广西国资委系统企业营业收入、总利润实现“开门红”。广西国资系统企业营业收入2515.28亿元,同比增长9.26%;总利润66.13亿元,同比增长11.27%。其中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营业收入1808.75亿元,同比增长5.34%,完成一季度目标108.87%;总利润45.22亿元,同比增长30.34%,完成一季度目标129.25%。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中的10户实现营业收入、总利润双增长。广投集团天然气销气量同比增长超18%,海上风电及光伏发电量同比大幅度增长,铝业板块利润同比增长1倍。3月,广西钢铁船板接单量超3.9万吨,创下单月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风电钢进入国内四大主机厂,并实现首批订单交付。柳工集团机械板块、食品板块的总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37%、124.49%。北部湾港(本港)完成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17.39万标箱,同比增长12.06%,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2167列,圆满完成一季度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广旅集团接待游客241.7万人次,助力文旅板块收入同比增长52.36%。

  各相关专业协会、地方协会、企业及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水平发展的意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促进数字化转型,助推互联网、大数据、AI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共同主办、山西省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和经纬达(山西)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5中国(山西)智能装备博览会”定于2025年9月19日-21日在太原晋阳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关内容通知如下:(展览工作部)

  5月初,冷饮、果汁、乳饮料市场开始升温,各大品牌相继推出夏季新品:0糖冰淇淋、常温酸奶、植物基奶茶、低温风味果茶消费者看到的是口感与颜值,而行业人士看到的,则是背后一整条高速、洁净、精准的食品机械链条。从原料前处理到杀菌过滤,从配比调配到罐装封盖,从速冻储运到冷链配送,每一环都少不了设备的支持。食品机械,正日益成为饮品行业“卷出新高度”的幕后主角。我们从一道最简单的乳茶说起。它的生产流程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极高:首先是均质与混料系统。现代乳品混料不再靠人工搅拌,而是引入双螺旋均质机与在线比例混合系统,可根据不同原料的粘度、蛋白含量自动调节剪切速度,保证每一瓶饮品的口感一致性。接下来是杀菌环节。果茶类饮品普遍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UHT),而乳饮则需低温杀菌或巴氏处理。新一代UHT杀菌器采用板式换热结构,可实现温差精控、能源回收,并与后端灌装线无缝连接,减少二次污染风险。再说到灌装包装设备。全自动吹灌旋三合一机已成为饮料工厂标配,它集瓶胚加热、吹瓶成型、灌装封盖于一体,不仅节约空间,更提升卫生等级。新型设备还内嵌CIP清洗模块,支持在线清洁消毒,符合国家食品制造业洁净化标准。当前,饮品企业普遍面临三个关键词:“SKU爆发、交付迅速、品质稳定”。这背后,是对食品机械提出的更加高的要求。慢慢的变多的饮品工厂开始部署“柔性灌装线”与“无人搬运系统”,借助视觉识别、自动换模、AGV物流车等技术,快速切换产品规格,提高单条产线的多品类兼容性。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数据化工厂”的崛起。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实现饮品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建模与AI调度。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每一瓶饮品的温度、压力、灌装重量、清洗频次、杀菌曲线都被完整记录,成为消费者追溯质量的“数字身份证”。一杯冷饮的背后,是一整条自动化与智慧化并存的食品机械体系。而这条链的进化,不仅支撑着饮品行业的“快创新”,更推动中国食品制造从“速度制造”向“品质制造”“品牌制造”迈进。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的饮品工厂,不仅是清凉的源泉,更是中国制造升级的新样本。

  从鲜切果蔬到冷饮雪糕 食品机械如何迎战夏日食安高温线月,是鲜食产品和冷链食品消费的旺季。从街头巷尾的鲜切西瓜,到商超便利中的冷饮酸奶,再到源源不断进入校园、医院和办公楼的预制凉拌菜、冷链盒饭,亿万消费者的“夏日清凉”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食品加工与保鲜设备”。高温意味着微生物繁殖加速,也代表着对食品加工环境、包装密封性、低温保持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食品机械,作为现代食品制造业的“第一道关口”,正迎来一场技术与管理的双重考验。在一线加工车间,鲜切果蔬的生产不再依赖人工刀工,而是采用高速多刀头切割设备,搭配臭氧水清洗、双层风干、全封闭自动包装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手工接触、提升加工效率。这些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黄瓜、西瓜、哈密瓜、苹果等果蔬的多规格分切,并根据不同的品种控制切割强度与厚度,由此减少汁液外溢和组织破坏,延长保鲜周期。但“加工”只是第一步,“冷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月开始,南方多地日温突破30℃,许多餐饮连锁、便利系统开始切换冷链模式。冷链加工厂的核心设备,如螺旋速冻机、真空冷却器、多功能冷藏包装机,正在成为夏季工厂的“标配”。以真空冷却器为例,这种设备大范围的使用在凉拌菜、熟食、饭团、冷面等速食产品。通过抽真空降压、降低沸点,能够在十分钟内将产品核心温度从90℃降到15℃以下,大幅抑制细菌滋生的时间窗口,为后续的冷藏运输赢得宝贵时间。与此同时,食品机械的“智能化”也在提升整个行业对“温控失守”的风险防控能力。自动温度监控、报警联动、云端溯源系统等功能,正在成为高端设备的标配。例如某些新型冷饮灌装机,不仅实现无菌灌装,还能对每批次灌装时间、温度、消毒记录进行自动归档,如果出现异常即可迅速定位至设备型号、操作批次和具体班组。我们不应忽视另一个细节:包装机械的技术革新。当前不少冷链食品企业已采用全自动气调包装线,能够在包装前对容器内部进行氮气或二氧化碳置换,从而有效延缓微生物生长,提升产品耐储能力。而自动封膜设备也从热封式向感应焊接、激光封口等方向迈进,保证产品在物流运送过程中的完整性与密封性。高温季节的“食安防线”,说到底,是食品机械在背后默默的坚守。而随着消费者对于“鲜食化”“无添加”“低温锁鲜”等需求持续上升,食品机械的角色正悄然转变它不再是单纯的效率工具,而是“食品安全+品质创新”的守护者。这个夏天,正是它们在行业舞台上集体亮相的时候。

  营收超3200亿元 战新产业投资激增70%——甘肃国资国企一季度“成绩单”亮眼

  在甘肃经济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壮阔进程中,国有企业勇挑重担,以“领头雁”之姿引领前行方向,凭借“压舱石”般的稳固力量筑牢发展根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国资国企紧紧围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这一核心,在经济运行、项目建设、科学技术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成功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开门红”成绩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省属公司实现增加值(劳动生产总值)213.38亿元,工业总产值1561.6亿元,营业收入3215.15亿元,总利润50.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25.3%、14.01%、0.25%,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为全省稳增长的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稳增长促运行:精准施策激活发展动能今年,甘肃省国资委依据“保8争9”的工业总产值目标,精心构建起“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将年度目标细化分解至季度、月度,切实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针对资源类企业的特性,甘肃省国资委实施“原材料保障生产排产市场营销”全流程的精准调度。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酒钢集团的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37.2%、38.9%、7.5%的增长,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在装备制造领域,兰石集团以市场为导向,打出“增品种、拓市场、抢订单”的组合拳,一季度新增订货额达29亿元,同比增长42.6%,其中核能装备订单增幅更是高达68.44%,充分体现出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蓬勃活力。项目建设是稳投资的重中之重。甘肃省国资委及省属企业加强重点项目调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一季度,甘肃省属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58亿元,同比增长19.14%,其中产业类项目投资102.81亿元,同比增长13.33%。续建项目全面复工,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36.25%。在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中,省属企业通过减级增效、优员增效、降本增效等一系列措施,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79%,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8.51%。金川集团、公交建集团等10户省属企业的总利润同比增长10%以上。强创新推转型:双向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甘肃国资国企以“强科技”行动为重要抓手,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战新产业培育两方面同时发力,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季度,省属工业公司研发投入达23.15亿元,同比增长10.82%,研发强度达到2.88%,带动新产品产值增长20.48%,实现“三新”收入188.22亿元。金川集团成功研发出6微米高抗拉、高延伸的超薄锂电铜箔添加剂配方;酒钢集团成功攻克镍基合金工艺流程中超薄板坯扣翘头等关键难题,其中625镍基合金首次成功应用于第四代核电项目;白银集团牵头组建的“甘肃省铜铅锌资源高值高效利用创新联合体”获得省科技厅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备案。这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充分彰显出“甘肃智造”的强大实力。在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方面,一季度省属企业完成“三化”改造项目投资39.66亿元、同比增长18.94%。金川集团实施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等“三化”改造项目25个,酒钢集团实施烧结机工艺装备等“三化”改造项目19个,白银集团实施铅锌电解老系统装备升级等“三化”改造项目12个,有力推动了产业智能化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在战新产业领域,同样成果丰硕,一季度省属企业完成战新产业投资16.14亿元、同比增长70.81%,实现战新产业营收231.16亿元、同比增长59.95%。电气集团开关电源、科技集团PVC用引发剂等实现国产化替代,在核电、航天、军工等高端市场的份额逐步扩大。与此同时,14户省属“链主”企业充分的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截至3月底,省属企业近年签约的115个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达到86.96%,累计完成投资479.71亿元。央地融合发展持续深化,近年签约的396个项目已开工377个,累计完成投资4325.56亿元,160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2025年完成投资253.66亿元,为全省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化改革提质效:决胜之年彰显国企担当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甘肃国资国企主动担当作为的生动体现,更是甘肃经济蒸蒸日上的活力源泉。“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围绕年底前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要求,全省国资国企将全面对标对表,改进工作方法,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细。”甘肃省国资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甘肃省国资委紧盯进度,全面梳理改革任务,指导完善企业、市州台账,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对进度滞后的企业和市州加强督导、细化措施,推动改革全方面覆盖、量质齐升;补短板,针对企业治理能力弱、经营质效不高、党建融合不足等问题,分别开展现代公司治理示范创建、对标一流管理提升、国企党建会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回头看”等行动,推动企业规范运营、提质增效,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层次地融合;锻长板,开展“学先进、抓落实、促改革”活动,学习借鉴典型案例,复制推广企业好经验好做法,固化协同创新、协同监督等有效举措,放大改革综合效应。事实上,甘肃国资国企一季度的亮眼“成绩单”,既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阶段性成效的集中展现,更是全省国资国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在央地协同发展的深度推进与产业链式延伸的持续发力下,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机制愈发稳健成熟,国企改革红利正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体系优化,加速转化为支撑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 50款派对聚会必备的多人游戏合集

下一篇: 根据15KV中压直流供电电气化公路的修建废物处理车